河北定州: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

本网讯(通讯员 李亚杰)定州市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精神,坚持以课程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全面推进,初见成效。



强化课程建设,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


确保全面开课。严格落实国家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要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逐步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全市347所中小学设立“劳动周”“劳动月”,做到了劳动教育课程全覆盖。开设校本课程。指导各学校结合校情开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85%以上学校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乡村学校学生100%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劳动实践课,普遍形成了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提高课程质量。配备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22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36名,配备《劳动教育》课程用书。组织劳动课示范观摩、劳动教育优质课、教学设计评选,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基地建设,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创建校内劳动基地。组织指导各校利用教室操场、食堂宿舍等资源,建设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后营小学建设中药材种植劳动实践基地,翟城小学建设苗木花卉种植基地、清风店小学开辟“开心农场”等,共计190所中小学建设了校内特色劳动基地,开设了种植、手工、非遗技艺等特色课程216项。创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印发《定州市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创建标准》,开展市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创建工作,挂牌省级基地2家,市级基地12家单位,课程涵盖农事体验、非遗传承、手工制作等门类。校社联合创建学农实践基地。组织各校通过协调村委会、农业合作社等,运用租赁、合作等方式,多渠道建设学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个班级学农实践基地不少于0.5亩,城内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结对共建”机制,确保全部开展以农业劳作为主的劳动实践课程。



强化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清单制度


科学设计劳动清单。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结合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劳动能力,对照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目标要求,系统科学全面地设计劳动教育清单,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城乡差异,分年级设置了劳动清单,做到各学段全覆盖。合理安排劳动清单内容。学校劳动教育清单与学生的个人日常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寄宿制学校结合实际合理安排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劳动时间。对照劳动教育清单,300余所中小学开展了“劳动技能大赛”“校园丰收节”“校园劳动节”等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了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学校通过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建立家长群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劳动教育理念,共同落实学生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同时协调、动员社会相关机构,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强化主题活动,营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


丰富活动形式。植树节开展“植绿爱绿护绿”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校园劳动实践教育月”活动;寒、暑假开展“亲情1+6,劳动最光荣”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在学校、在社区、在家庭广泛进行劳动实践。举办“爱劳动、庆丰收”主题“劳动成果展”“劳动技能大赛”及“劳动小标兵”“劳动小巧匠”评选,全市25个中心校及16所市直单位全部组织了校级、乡级活动,40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劳动技能竞赛,共评选校级、乡级“劳动小能手、劳动小标兵”330名。创新活动内容。各学校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全市6所高中结合实际开展了志愿者星级认证,建立了学生志愿者服务性劳动激励机制。78所中小学校完善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发挥好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形成劳动教育工作合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一系列优秀的劳动文化,充分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定州发展史、行业发展史、学校发展史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和素材,用身边事身边人增强劳动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07所学校组织开展了新时代劳动榜样进校园活动,让师生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Copyright © 2022 河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管理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